正在阅读:开州区五通乡桐林村:告别穷山沟迎来新生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开州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开州区五通乡桐林村:告别穷山沟迎来新生活

转载 2020/02/21 09:54:0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郭小勇 14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摘要:位于大山深处的五通乡桐林村,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在外人眼里是一个风景秀美的“世外桃源”。而在当地人眼里,这里却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爱”是因为这是生养他们的故乡。“恨”是因为这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活贫困。脱贫过上好日子成了村民世世代代的期盼。

告别穷山沟迎来新生活

——五通乡桐林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位于大山深处的五通乡桐林村,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在外眼里是一个风景秀美的“世外桃源”。而在当地人眼里,这里却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爱”是因为这是生养他们的乡。“恨”是因为这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活贫困。脱贫过上好日子成了村民世世代代的期盼。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扶贫集团的大力帮扶下,在驻村工作队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桐林村结合本村实际,立足“精准”二字,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昔日的穷山村发生了蜕变,当地群众世代期盼摘掉脱贫帽、过上好日子的愿望终于实现。 

fa2f96d84f86c6f8d8a5bd4c058887f2_img_185_198_416_313

管护果树

山里通了水泥路 

当地顺口溜:当初,土路坑洼弯道多,司机上路打哆嗦。如今,公路宽大很平展,驾车上路心舒坦。 

“喂,你好,我家卖的啤酒和大米没有了,你马上给我送点上来。”打电话的是贫困户杨良珍,在村里开商店已有10年时间,她既是全村交通变化的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2014年前,我们村是全乡唯一一个没有硬化公路的村。”杨良珍回忆当初,最大的感受就是交通不便,做生意太难。 

2014年以前,桐林村通向山外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道。天晴,一些小型车辆还能勉强通过。下雨,这条道路就成了“沼泽地”,别说车辆无法通行,就连人走在上面也得小心翼翼。杨良珍要去集镇上进趟货,不仅耽误时间,还没司机愿意送货进村。 

虽然桐林村离五通乡政府只有4公里多路程,可在道路没有硬化前,去趟政府花在路上的时间,短则三四个小时,长则一天。进村的物资和出村的山货,都因运输成本过高,没有竞争力,导致村民生意难做,生活也不好过。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桐林村深知要想顺利完成脱贫工作,修路是首要任务。于是,该村掀起修路建桥的热潮。 

2017年,桐林村硬化道路7.2公里,2019年硬化道路3.38公里,今年还将硬化道路10公里,全村出山的交通网越来越通畅。同时,该村还修建了人行便道13.5公里,打通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老杨,货到了,快点下货哟。”不一会,杨良珍需要的货物就送到了家门口。她一边下货,一边对记者说,现在进货方便得很,只需打个电话货物就能送到家,不但节约了时间,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利润也高了,她也通过经营商店脱了贫。 

fa2f96d84f86c6f8d8a5bd4c058887f2_img_478_414_168_223

果树嫁接

地里种上“摇钱树” 

当地顺口溜:当初,辛苦种出“三大坨”,填饱肚子都很难。如今,地里长出“摇钱树”,家家户户有钱赚。 

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是桐林村最大的村情。一直以来,在村民的印象中,这样的土地只能栽种包谷、红薯和洋芋。 

“别看家家户户土地面积都不小,但每年的收成并不多。”今年55岁的村民杨佐国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都是在地里种洋芋、红薯、土豆“三大坨”,一家大小吃饱肚子都难,要想通过种“三大坨”致富难于登天。 

交通条件改善,因地制宜种植效益更高的特色产业,让广大村民不仅能吃饱肚子,还能脱贫摘帽,是桐林村村支“两委”开出的治贫药方。 

桐林村一方面邀请专家到村里实地对天气、土壤等情况开展调研,一方面派出技术人员到外地开展实地考察,并多方征求村民意见,最终敲定在村里发展黄桃、青脆李等特色产业的思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桐林村已种植黄桃300亩、青脆李200亩。并建立一个150亩的标准果园、2个家庭农场,与群众实行利益联结机制,群众以土地入股分红,并占51%的股份,集团经济组织占30%的股份,个人出资占19%的股份。 

“我家所有土地都种上了黄桃,还间种了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亩产值每年比以前要多出两三千元。”杨佐国说,他家不仅在2016年脱贫了,而且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我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400余元,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2019年也有一定的增长。”桐林村村主任王国全说,产业培育起来了,大家的收入也一天天多了,2016年全村整村脱贫摘帽,全村贫困人口也从2014年的65户241人,减少到了2019年的4户9人。

fa2f96d84f86c6f8d8a5bd4c058887f2_img_386_577_207_138

开展卫生评比活动

村里处处“洁静美” 

当地顺口溜:当初,鸡鸭散养到处拉,环境实在脏乱差。如今,人居环境大提升,环境优美好卫生。 

走进桐林村,无论是在农家院落,还是在田间地头,都让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的环境,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 

“刚来村里时,这里的环境卫生和现在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桐林村扶贫“第一书记”向道江告诉记者,他刚来村里时,村民环保意识很差,鸡鸭散养随便放,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不打扫,全村的环境卫生很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小山村变得干净整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扭转全村“脏乱差”的现状,驻村工作队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为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分组先后多次进村入户开展环保知识宣传,让大家知晓做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带头示范多次开展保洁活动,清除全村卫生死角。还开展清洁卫生光荣户大评比,让村民增强讲卫生光荣的荣誉意识。 

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所做的工作,在无形中影响着全村村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每天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也知道把鸡鸭关在圈里喂养,并主动和村干部一起参加保洁活动。 

“以前环境脏乱差大家都习以为常,现在谁家环境卫生没有搞好,村民个个都要说。”向道江说,村民意识的改变让全村环境卫生变优变美了。现在无论哪里,无论什么时间,村里都是干干净净的。 

“村里干净了,我们住在这里也安逸。”“谁家还是脏兮兮的,都会觉得脸上无光。”村民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山清水秀、干净整洁,这才是他们桐林村的真面目。 

记者手记 

在桐林村采访时,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随着全村整村脱贫,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子,不仅表现在生活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变化。 

俗话说,人穷志短。过去,桐林村因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广大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吃饱肚子上,既不想,也不敢去思考和追求更大的发展,谋求更好的生活,所以大家的生活是越来越差,大家的思想越来越固化。 

在脱贫攻坚中,桐林村紧盯交通、产业、人居环境等限制全村发展的弱项,通过志智双扶,不仅补上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的短板,更增强村民战胜贫困、谋求更大更好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现在的桐林村人不仅敢想,而且敢做。为了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用土地入股,进合作社打工,开始保护环境……让他们发生如此变化的根源就在于脱贫长了他们的志气,让他们生活有了底气。

(记者 郭小勇 文/图)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