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开州区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帅门家风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开州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开州区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帅门家风

转载 2019/11/21 11:06: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冉绢 3586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摘要:“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刘伯承元帅的辉煌人生,大部分都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他和封建军阀打仗时,几乎次次得胜;他在太行山抗日前线英勇抗击日寇时,打得日寇闻风丧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在他手下更是不堪一击。他的军事才能名贯中外,然而,在他铁马金戈的生涯中,他对家庭的爱心、责任心以及他的家教和家规仍然是最值得重划的一笔。

bc4707ce094b4e49ff3bd8618b6988b3_img_399_740_430_273

1959年,刘伯承全家在北京钱粮胡同合影。前排左起:刘蒙(二子)、刘太迟(三子)、刘雁翎(三女儿),后排左起:刘弥群(二女儿)、刘解先(大女儿)、汪荣华、刘伯承、刘太行(长子)刘佥泰(侄女)。  (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供图)

“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刘伯承元帅的辉煌生,大部分都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他和封建军阀打仗时,几乎次次得胜;他在太行山抗日前线英勇抗击日寇时,打得日寇闻风丧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在他手下更是不堪一击。他的军事才能名贯中外,然而,在他铁马金戈的生涯中,他对家庭的爱心、责任心以及他的家教和家规仍然是最值得重划的一笔。 

在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挂着一张照片,是刘伯承元帅全家1959年在北京钱粮胡同的合影。刘帅与夫人汪荣华共育有7个孩子,除了二女儿华北在延安保育院时惨遭杀害之外,其他的六个儿女成年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说起这六个子女的成才,与刘帅夫妇的教子有方密不可分。 

刘帅虽是武将,他却是一个性格温和、很重感情的人,原一二九师和二野的干部们在背后都称他为“慈妈妈”。可是,对于自己的子女,刘帅却要求得十分严格。在他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绝对不亚于指挥任何一场战役。据刘帅的长子刘太行回忆,在家里,妈妈汪荣华只是管钱、管吃和孩子们的穿衣等生活琐事,其他的都是由父亲管理。 

刘太行出生在太行山的抗日前线,在他后面刘帅夫妇连生了四个女儿。所以,十年中,太行曾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再加上当年刘帅夫妻一直奔走在前线,同这个大儿子是聚少离多,按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太行在家里应该是颇受珍爱的。事实上,他却是挨打挨得最多的。因为作为家里的长子,刘帅总是希望太行能给弟妹们做个好榜样,所以,对他的教育抓得最紧。 

由于小小年纪,就在艰苦的环境中独立生活,使得刘太行比同龄的许多孩子都要早熟。他对事物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而且敢于坚持。可孩子的这种性格,却常常被大人看做是“犟”。于是,刘帅一有空就要找这个儿子谈话,交流交流思想,但父子间的谈话总是被太行顶得无法进行。父亲说对的事,太行可能认为是错的;父亲说错的事,太行却又非说是对。有时候,气得性情一向温和的刘帅,也不得不用“打”的手段来教育儿子。可就算是挨打,太行也丝毫不肯嘴软。虽说父亲教育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但或许是当年刘帅教训儿子的过程实在太激烈,总之让早已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汪荣华心疼得不得了。所以,她甚至在私下里指点太行说:“你爸爸眉毛上的那根筋一暴起来,就是要发作了,这时你就得赶快闭嘴!” 

汪荣华是一位典型的慈母,但在刘帅管教孩子的时侯,她从不袒护。因为她知道,丈夫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为的是要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为了便于工作上的联络,刘帅全家搬到北京后,家里就安装了一部电话。当然,对于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而言,拥有一部电话那是太简单的事情。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那可是件精贵的东西。但刘帅家的电话机旁边,却一直放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孩子们,这部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用的,你们私事不能用这部电话,更不能把亲友带来打电话,特此告知。”落款是妈妈。 

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字条,但足以证明汪荣华的公私分明。因为教子有方,汪荣华还荣获了“1986年度北京市好家长”的荣誉称号。 

刘帅一家平时的生活十分简朴。1985年的时候,开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筹备组赴京看望刘帅。在他家里,看到的只有50年代国家配发的灰色旧沙发,上面已经打了多处补疤。而其它的木制茶几、木制桌柜,更是与当地百姓所用的一模一样。平日里,夫人汪荣华习惯穿着朴素的布衣布鞋,刘帅每到冬天总是穿着一件袖口磨破、领口已经洗得发白的旧衣服,脚上就蹬着一双家制的黑色布棉鞋。他的一件毛衣,袖肘都破了,还一直穿在身上。后来,汪荣华同志见这件毛衣实在不能再穿了,便给刘帅买了件新的。可他接过新毛衣,看了看,又放在桌上,说:“我这件旧的,补补还可以穿嘛,何必花钱买新的。”到头来,他仍然舍不得把旧毛衣给脱下来。而刘太行兄妹6人小的时候,衣服也往往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过给老三。二儿子刘蒙在上中学的时候,个子都已经挺高了,穿的还是姐姐们穿过的女式旧军装。同学们经常取笑他,可当刘蒙委屈地向妈妈提意见时,汪荣华却笑着对他说:“等这件穿破了,就不再给你穿女式衣服了。” 

在家的时候,刘帅常常对子女们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廉洁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只有工作上廉洁奉公,政治上才能无私无畏。”在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的陈列厅里,摆放着一件袖肘上打满了补丁的旧羊毛衫。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1992年,他们到北京收集刘帅的纪念实物时,刘太行当着他们的面儿,从身上脱下来的。而这件毛衣是刘帅在解放战争期间就已经穿在身上的,后来,刘太行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刘帅才把这件毛衣送给了他。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刘帅的身份可谓是位高权重。但他却对亲属子女的要求极严,不让他们有丝毫的特殊之处。早在抗战时期,一次,警卫员从床下搜到汪荣华换下的衣服,就抱到河边去洗了。刘伯承发现后,竟严厉地批评了汪荣华。他告诉妻子,自己的衣服必须自己洗,因为她没有用警卫员的权利。 

“不利用特权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杜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刘帅一生苦修的品德。解放后,他又立下了一条家规:孩子结婚以后,一律搬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不要再和他住在一起。 

刘太行结婚的时候,本想将家里的一间储藏室腾出来做新房,暂住一时,刘帅却坚决回绝儿子的请求。他说,规矩是早就定好了的,太行是老大,不能带这个头。所以,刘太行和妻子肖玉兰结婚时,不仅没能在家里办喜事,婚后也就住在单位分配给他的一间九平方米的房子里,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 

后来,有工作人员曾因此给刘帅提出意见,刘帅却回答说:“我的住房是国家给的,他们长大了就是社会的一员,再住我的房子就情理不通了。那只能说是靠我,靠着军政委员会主席这个父亲,才有房子住。试问,老百姓能行吗?什么叫特殊,这么办了就叫特殊。” 

刘帅的所有孩子都在集体生活中长大,就算是回到家里也不能沾父母的光,他们不能让工作人员为自己办事,更不能享受父母的生活待遇。一次刘帅去南京,儿子刘蒙与他同行。可是,在招待所就餐的时候,刘帅却坚持让刘蒙到普通人员那儿去吃,并对接待人员说:“这样对他本人有好处。” 

除了生活上,刘帅在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工作上要求得更为严格。二女儿刘弥群在住校读书的时候,曾有一次违反了住校生在星期日早晨方可离校的规定,星期六就回到了家里。小弥群向父亲解释:“因为天气太热,学校宿舍又太挤,所以同学们都回家去了。自己还是最后一个走的。”可是,在听完女儿的解释后,刘帅却严肃地指责道:“就剩你一个也不该走。你知道吗?这是违反校规的事。如果平时就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将来成人也不会是一个严守纪律的革命者。” 

尽管刘弥群连连低头认错,但吃过晚饭后,刘帅又拿起雨伞对女儿说:“承认错误只是做到了一半,下一半该是行动了。趁大雨还没下,赶快回学校去吧。” 

刘帅曾不止一次地对孩子们这样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爸爸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强自立。”他一再地勉励子女们要刻苦读书,掌握真本领,以便能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却不一定要当官。因为如果没有那个大德大才,即使当上了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正是因为刘帅的严格要求,他的六个儿女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大儿子刘太行从哈军工大毕业后,一直在军队的不同岗位上努力工作,被授予少将军衔,担任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二女儿刘弥群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工作中,她不仅多次立功受奖,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而且2001年晋升为少将的她,还是人民空军行列里的第一位女将军;三女儿解先、四女儿雁翎都是医生;二儿子刘蒙曾在军事机关当参谋;幼子刘太迟则任空军装备部副部长,也是空军少将军衔。 

“高风亮节堪楷模,帅门家风树典范。”刘帅夫妇的教子有方,博得了人们的广泛称颂。后来,刘弥群也曾这样说过:“不是‘龙生龙,凤生凤’,是少时家庭的熏陶和教育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这是不会错的。” 

(冉绢根据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提供材料整理)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