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下足“绣花功夫”助农脱贫致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开州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下足“绣花功夫”助农脱贫致富

转载 2019/07/22 14:43:3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张晓华 1354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下足“绣花功夫”助农脱贫致富

——记满月镇双坪村扶贫“第一书记”张晓华

本报记者 何仁勇 
  7月8日,满月镇双坪村。晨光微熹,一层薄雾笼罩着深山。在山村小路上,双坪村扶贫“第一书记”张晓华背着挎包,一路疾行。 
  “张书记,又下村来啦!”路上,不断有村民亲热地跟他打招呼。几年下来,张晓华已经对这个距开州城区98公里、平均海拔1600米的贫困村了如指掌,村民更是没有不认识他的。 
  4年来,张晓华沉下身子,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下足绣花功夫,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探索“旅游扶贫、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搬迁扶贫、订单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帮扶扶贫、健康扶贫”9条脱贫出路,使双坪村脱贫攻坚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群众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脱贫致富,多亏了张书记!” 
  抓好党建,推动各项工作 
  2015年8月,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时,张晓华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担任双坪村扶贫“第一书记”。 
  当时,双坪村村支“两委”软弱涣散,班子内部不团结,在工作面前没有斗志和战斗力,在群众面前没有威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村。 
  面对这种局面,张晓华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扭转双坪村的局面,打赢这场硬仗!” 
  态度表了,决心下了,可是工作从哪儿入手呢?通过近一个月的走村入户,张晓华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听取群众对双坪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情况,摸准了“病症”,解决问题也就有了突破口,张晓华决定,从党支部的建设入手,先让双坪村的党组织强起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晓华把家安在了村办公室,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身体力行地给党支部成员上党课,邀请镇党委主要领导、包片领导前来授课,以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道理培养了党支部成员的党性修养、团队意识、服务群众、造福双坪的理想信念;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身作则,向党支部成员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面貌…… 
  凡此种种,双坪村的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晓华到任双坪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双坪村呈现在大家面前,干群关系和谐、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干部受到爱戴尊重,群众得到实惠,双坪村干部群众见到张晓华,都会笑容满面地叫一声“张书记”,热情地邀请张晓华去家里做客。 
  看到双坪村的喜人面貌,张晓华有了更长远的计划:“下一步,要争取资金,拓宽油化公路,新建游乐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把游客吸引到双坪村来,让双坪村老百姓的生活再上新台阶!” 
  找准“穷根”,绘制脱贫蓝图 
  “家里有几口人?牲畜有多少?孩子是否在上学?收入从哪里来?家庭成员身体状况怎么样?”在张晓华的挎包里,有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双坪村每一位贫困户的详细情况。 
  张晓华“走马上任”后,认真履行扶贫“第一书记”职责,通过细致地入户调查,详细了解村里每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状况。他和扶贫工作队一起拟定了详细的扶贫措施和发展建设计划,用张晓华的话来说,就是“绘制了一张能让本村解决脱贫问题的蓝图”。 
  村民王厚兴在2011年患上重症高血压脑溢血,失去了劳动能力,光是治疗就花光了家里原本打算建新房的积蓄,每月还要花费医药费1000多元。大儿子上学,小儿子仅5岁,一家人的生活靠低保和妻子在外打零工维持,全家挤在破旧的土墙房里。王厚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宽敞、明亮的新家。张晓华在多方走访后,在政策允许范围给予了帮助,并上门帮他办理了扶贫搬迁,让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 
  村民向守举家有4口人,妻子前两年出车祸死亡,生活十分艰苦。二女儿考上开州中学,苦于没有钱,无法上学。张晓华得知情况与学校协调后帮其减免了部分学杂费。张晓华多次登门与向守举商量经济的来源渠道,亲自把他送到双叉河煤矿务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一家的日子渐渐好转。 
  村民陈金发的妻子瘫痪多年,生活不能自理,无经济来源。去年张晓华多次去他家,帮助发展产业,为其规划了2亩魔芋、2亩党参,养3头猪和20多只土鸡。通过努力,陈金发摘掉了贫困帽子,对此陈金发由衷感谢,逢人便说:“感谢张书记的帮忙,我脱贫摘帽有了希望。” 
  不仅如此,张晓华还带领该村的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为该村的所有贫困户制定了脱贫产业和计划。 
  因户施策,实施精准脱贫 
  “要想富,先修路。”双坪村的公路又窄又陡,十分危险,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公路不好要想发展其它产业就是一句空话。 
  张晓华和驻村工作队一起,与群众座谈、多次论证、精心筹划。2015年11月,已是隆冬时节,整修公路的战斗打响后,张晓华与村组干部、群众一道吃住在工地,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冰冷的山泉水。劳动一天下来,张晓华和驻村工作队员们的手上都打起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60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施工,投资150余万元新建了错车道200余处、改道20余处,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双坪村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的难题,也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村的魔芋产业是全区发展得较好的村之一,希望大家去学到真本领,回来把魔芋产业发展起来,成为脱贫的骨干项目。”这是张晓华在带领20多名发展魔芋项目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前的动员讲话。 
  针对产业缺乏的问题,张晓华带领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以建卡贫困户为主体,采取“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的方式,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围绕“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逐组逐户筛查梳理,确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张晓华针对贫困人口素质较低、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的问题,组织本村120多个产业大户参加区、乡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和参观学习,增强群众自身脱贫致富的本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现在双坪村的魔芋、黄连、党参、杜仲、黄柏、厚朴等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促进群众快速增收脱贫。 
  务实为民,用心用情帮扶 
  “向世清,你明天早一点到村办公室来,区中医院的医生来我们村义诊,我准备推荐你与他们扶贫对结,争取让你去做透析,可以少花钱。”2015年8月中旬的一天,张晓华对双坪村3组尿毒症患者向世清说。 
  向世清患上尿毒症,面临巨大的透析治疗费用,家庭陷入困境。妻子因车祸死亡,父亲曾做过胆囊切除手术,失去劳动力,膝下两个孩子,尚在幼年。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其母亲蒋吉珍做点零工维持。在了解到向世清一家的情况后,张晓华日夜思考,当务之急,是解决向世清的治疗问题。 
  区中医院来双坪村开展免费健康义诊活动,张晓华积极衔接医护人员,帮助向世清成为区中医院的结对帮扶对象。现在,向世清在区中医院做透析治疗,基本上不用花钱。这样一来,极大地减轻了向世清一家的经济压力。 
  “张书记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如果不是张书记想出与区中医院结对帮扶的办法,我可能早就死了。”向世清逢人便说。 
  2016年9月,张晓华看到1组贫困户彭昌礼一家6口人居住在不能遮风避雨的土坯房时,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依托深度贫困户搬迁政策,他帮助彭昌礼一家建起4间砖瓦房,改善住房条件,彭昌礼一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张书记让我们一家住上了新房子,我们都很感激他。”彭昌礼逢人就高兴地说。 
  张晓华始终依靠全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始终关注每个贫困户的动态情况,始终抓住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主线,始终将发展产业带动整村脱贫作为总体方向,带着全村群众迈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