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沉迷游戏被北大劝退今年高考再夺冠,背后暴露了孩子的“空心病”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国内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沉迷游戏被北大劝退今年高考再夺冠,背后暴露了孩子的“空心病”

转载 2019/06/27 11:14:5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阅读第一企鹅号 作者:Vivi 173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们,往往有优秀的成绩,良好的交际关系。但美好的表象下,“优秀”成了一种毒品,让他们只能依赖于此。“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作者、编辑 | Vivi

1.大三被北大退学,他复读再夺状元。

各地高考状元纷纷出炉,全国各地的学霸牛娃以惊人的高分让我们惊叹连连。

这些孩子之中,有一位的故事真是堪称“离奇”——他是2019年湖北省理科状元,来自钟祥一中,高考总分712分的考生常书杰。

据澎湃新闻证实,常书杰不单是今年的湖北省理科状元,更曾在2015年以690分的成绩获得钟祥市理科第一名(荆门市第二名、湖北省第八名),后被北京大学录取!

四年前被北大录取的理科状元,缘何今年又参加了一次高考?

原来,进入北大后,常书杰因为沉迷游戏而松懈了学习,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大三那年,他被学校劝退。此后,常书杰回到钟祥一中复读,再次参加高考。今年成绩更进一步,从当年的钟祥市第一名、湖北省第八名,一跃攀升到了今年的全省理科状元。

截图自梨视频对知情人士的采访

这段经历真是让我刷新想象。知乎上,有常书杰当年的同学描述他是“神一样的存在”,还有网友调侃“学霸高考跟闹着玩似的”。

被退学后,复读再考,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件事能够实践下来,真的远比想象艰难,不只需要天赋,更需要坚持和勇气。等待常书杰的是再一次的名校录取和大学生活,而我只好奇一个问题:他找到高考和读大学的意义了吗?

这不只是面向常书杰一个人的问题,更是拷问中国千千万万学子的第一个人生难题。

2.教育的“空心病”,让孩子看不到人生的意义。

常书杰的故事是一个比较戏剧化的特例,更多本质类似的故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的一个朋友,天资聪慧,从小就是学校的佼佼者,高考发挥不错,上了复旦,举家庆贺。然而她的大学生涯,却是在翘课打游戏中度过的。毕业后,按部就班进入外企,也总是不安分踏实,前前后后换了好几次工作。

从前,偶尔聊天问起近况,也常听她抱怨同事和老板。在她口中,自己总是那个才华未施、抱负未展的“可怜人”。期间,她七七八八考了各种证书,用她的话来说,每一张证书都是一份安全感,好像回到念书的时候,好成绩就是自己价值的体现。后来,她结了婚,生了娃,价值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小小年纪已经比我这个上班族忙碌得多,辗转于各个补习班、考级班。

考试,取得好成绩,对于我这个朋友,是一种“瘾”。

大学时也有这么一位同学,相处四年中,他总是认真乖顺,成绩四平八稳。毕业后出国念书,却完全变了一副样子——拿着父母的生活费和学费,终日翘课,泡夜店,结交一群同样不爱念书、耽于纵情的朋友,最后被美国大学劝退回国。全家都为之震惊:好好的一个乖孩子,怎么突然堕落至此?

这位同学后来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被父母介绍进企业工作,成了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前阵子一起吃饭,聊起过往,他说,感觉从学生时代起,他就迷失在了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考高分,出国念书,都像是父母赋予他的任务。但完成了这些任务之后呢?他的人生由谁来定义?这些问题困扰着他,整晚无法入睡,还一度被确诊为抑郁。

这些故事埋在我心里,直到听到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的一场讲座,才得以解开。徐教授也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讲座中,他概括了现今中国教育环境下的孩子所面临的通病——“空心病”。

什么是“空心病”?徐教授引用了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自杀未遂后说的话: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们,往往有优秀的成绩,良好的交际关系。但美好的表象下,“优秀”成了一种毒品,让他们只能依赖于此。“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基于二十余年接触的临床案例,徐教授还提出一组数据: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另有40.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以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中国人的焦虑症发病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2%,上升了到如今的13%。

寒暑假,是徐教授接手病例最多的时间段。大量学生被送来精神病院,理由则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焦虑、强迫,与父母关系严重破裂。

这些行为只是表象,它们都指向这个时代,“常书杰们”及其背后千万中国孩子的 “空心病”——他们可能成绩优秀,考试出众,却价值观缺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像是一群孤独的绵羊。

时代的“空心病”,该由谁来治愈?不妨先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一定听过的那些出自老师、父母之口的说法,什么“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还有“上了大学,你就自由了(我们就不管你了)”。

念高中的时候,目标是高考,进入好大学。进了大学,目标是毕业,找好工作。但这些目标的最终指向是哪里,老师不教,父母不谈,答案一直都是模糊的。甚至,老师和父母往往为了激励孩子学习,而进行错误的引导。

无形之中,高考变成了考生千军万马比拼“厮杀”的人生终点,而在这个终点之后等待孩子的是什么,却没有人好好地和他们谈一谈。

“常书杰们”的故事各有不同,透露出的信息却是一致的: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告诉孩子,高考和念大学,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目标,一段开启未来的路途,而更重要且更远大的目标,关乎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前行的底气和动力。

3.考试的答案只有一个,人生的答案却是无穷。

我很喜欢的一部日剧《龙樱》,也曾被不少考生用来在考前冲刺时激励自己。有网友笑言:“看完《龙樱》,感觉自己妥妥能上北大清华! ”

剧很简单,很热血,讲述一所开校以来升学率只有2%的三流私立高中,开办了一个让学生考上东京大学(日本最高学术殿堂)的特别培训班,班上却是六名不知学习何用的学渣。

故事的最后,只有一人顺利被东大高分录取,还有一人放弃了这所学校,立志去考律师,其余的孩子,即使落榜,也不灰心,重整旗鼓准备复读,目标是来年的考试。

它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并没有安排一个看似完美的“全员考入东京大学”的励志结局,而是聚焦于每个孩子内心的成长,以及自我价值的发现。

班主任樱木老师的一席话,曾激励过我:

入学考试的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如果没有找到它,那就是不合格,这真的很残酷。但是啊,人生不一样,人生有很多正确答案。继续读大学是正确答案,不去也是,热衷运动也是,喜欢音乐也好,和朋友一起玩耍也罢。这些都是正确答案。所以,不要畏惧活着。不管考上还是没考上,都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你们要挺起胸膛,理直气壮地活着!

那些已经找到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孩子,会有多么厉害?今年的“明星高考生”武亦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两年前的《中国诗词大会》上,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战胜了全场各界各年龄段的参赛者,一举夺得总冠军。今年高考,武亦姝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的成绩,入读清华大学的理科实验班类(新雅书院)。诗词才女,竟也是一名理科学霸。

当年武亦姝在央视节目中夺冠,新闻媒体争相联系采访,甚至还有模特公司抛出橄榄枝,邀约赚取曝光。但她和父母一概拒之门外,甚至一度手机关机。网上关于武亦姝的个人信息不太多,也是因为她对自我的坚守。

冠军头衔及后续发酵并没有给武亦姝的人生带来什么动摇,比赛结束后,她又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专心学习,参加且通过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直至现在金榜题名。

有人问她,为何报考清华?她说:

“清华大学严谨求实的学风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我。能在这样一所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读书的大学求学,在这里涵养自己的品行、开阔自己的视野,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

从她身上,我们发现,这些找到人生目标,有梦想,有自我价值的孩子,走得更坚定,更有力量。他们身上没有父母给予的“重担”,没有为别人而活的迷茫不前。他们懂得如何自处,也才能知道如何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4.面对迷茫与空虚,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寻找意义?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William Damon在《迈向目的之路》中写道:“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

眼见那么多孩子都如此迷茫、空虚,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找到“目的”,从而实现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

William教授建议,父母要少下定义,多问问题。首先要认清,每个人的目的都需要自己去探索,而非父母的寄望。以下三个问题,将对孩子的探索过程有帮助:

我对什么有兴趣,做什么最享受?

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

世界有哪些问题和机会,让我有施展的空间?

除了这些方法论,最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父母的内心是否坚守这个前提:人生没有正确答案,高考也不是终点。我们可以做的,也只是他们人生道路前一小段的引路人,剩下的路,还要他们自己走。

就像《本杰明·巴顿奇事》中说的,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希冀莫过于: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我希望,你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

人生有目标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坚定而有力量的,他们的人生,未必伟大,一定精彩。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参考资料: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澎湃新闻《湖北理科状元,曾遭北大劝退》。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