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张见:爱上“玩泥巴” 享受“慢生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开州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张见:爱上“玩泥巴” 享受“慢生活”

转载 2018/11/27 14:52:3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冉绢 2170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本报记者 冉绢 文/图 
一坨泥巴、一个工作台,配上小围裙,往小凳子上一坐,湿润的泥土滑过手掌,感受着细腻、温柔,还有泥巴的温度,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从手中变幻出来。我区有一个90后陶艺师,他爱上慢生活,返乡创业开起了DIY陶艺体验馆。他就是张见,今年24岁。 
对陶艺产生浓厚兴趣 
近日,在一条巷子深处,记者走进泥家小院——DIY陶艺体验馆。不少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正跟着陶艺师学习陶艺制作。 
“手轻轻地握着泥土,手心用力,匀速往上提,泥巴就会跟着手掌变高……”张见耐心地指导一个小朋友制作陶瓷杯子,旁边围着三五个小朋友聚精会神地观看。一旁的家长们看着自家孩子认真的模样,露出满意的笑容。 
张见是河堰镇人,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主城区上班,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到陶艺,他就深深地迷上了它。 
“有一次,我跟女朋友逛街看到一家陶艺体验馆,想起一部影片叫《人鬼情未了》,里面有一个桥段是一对情侣一起做陶艺,于是我带着女朋友进入陶艺馆体验,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见说。 
从此以后,张见只要一有空,就会去陶艺馆“玩泥巴”,做喜欢的陶瓷。 
开陶艺馆传承文化 
陶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到了唐朝,陶瓷的工艺技术进步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中国瓷器从此世界闻名。 
“我在陶艺馆玩泥巴久了,也深入了解到陶艺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亟需有人传承下去。”张见说,现在是机器制造时代,手工制作陶瓷的人越来越少。 
为此,张见辞去重庆主城区的工作,系统学习陶艺技术。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一种慢生活,以往在工作中无法感受到的轻松。 
今年3月,张见学成后便回到开州,和同样爱好陶艺的同学许青松开起了自己的DIY陶艺体验馆,取名泥家小院,希望人们在体验陶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慢生活带来的满足与安定。 
“当初我在重庆主城区做通信工作,每月工资有八九千元,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也快。回到开州做陶艺后,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我过上了悠闲的慢生活。”张见说,他希望体验陶艺的顾客也能有所体会。 
体验陶艺享受快乐 
据介绍,我国传统陶艺技术就是在陶艺拉坯机上,用手把特有的泥巴做成想要的形状,将其静止放干、上釉,经过三天三夜烧制,陶瓷作品就完成了。 
“我们用的陶泥是景德镇的那种湿泥,其中又分很多种,有白泥、黑泥、黄泥、红泥。白泥烧出来的作品是纯白色的,红泥烧出来的是绯红色的。”张见说,做陶艺的泥土非常有讲究。 
同为90后的刘耀在抖音上看到张见开办的DIY陶艺体验馆后,便去体验了一番。本就爱好手工制作的他,如今是陶艺馆里的常客,他做的作品不下十件。 
“平时上班很忙,等到周末相对比较空闲的时候,到陶艺馆亲手做一件自己喜欢的陶瓷作品,能够让自己的心情放松。每次拿到作品的时候,都感到非常满足,很有成就感。”刘耀说。 
城市的喧嚣浮躁,工作生活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内心的宁静。每逢节假日,不少城市白领会到张见的陶艺体验馆体验陶艺。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玩泥巴”,感受快乐童年。 
“妈妈带我来学习陶艺,非常好玩。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从中学到了‘要有耐心,才能把事做好’。”家住云枫街道平桥社区的胡睿妍今年10岁,已经读小学五年级了,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玩泥巴”。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