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我区多措并举不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收获"金山银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开州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我区多措并举不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收获"金山银山"

转载 2017/11/22 10:11:4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开州日报 作者:余清英 165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点(资料图片)

记者 余清英

今年国庆节,南门镇莲池村“重庆家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水果种植基地的晚熟青脆李上市,在基地上班的王修全和乡亲们忙得不可开交,采摘李子、装箱、打包、上车,一车车晚熟青脆李运到开州城区、万州、重庆等地,每斤8—10元不等,换成了一沓沓现金。

“想不到这些撂荒地通过治理,产出的果子又大又甜,摇身一变还成了‘金’土地。”王修全说。

如今,像王修全所说的撂荒地变成“金”土地,在我区多个镇乡街道已付诸实践。这得益于我区近年来实施的坡改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打造“金山银山”的同时,带动广大百姓脱贫致富。 

建立果品基地,村民家门口就业

行走在莲池村7组,一道道石块砌成的挡土墙将土地分割成形状不一的梯地;排水沟、防旱池、沉沙池、耕作便道、山坪塘分布在梯地之中,远远望去,恰似画家作的一幅素描画,这便是南门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走近细看,一株株沃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在坡耕地的另一面,遍地的晚熟青脆李子树枝干粗壮,叶片碧绿。“沃柑有部分已试挂果,晚熟青脆李已到了丰产期,近几天刚好卖完。”莲池村村支书李辉泽说,以往这一带都是石坡坎,土质很薄,水土流失严重,种的农作物几乎没收成,土地撂荒现象普遍。

2013年,政府出资对莲池村7组进行坡改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达400亩,增强了耕作地蓄水保土功能。2014年,莲池村村支“两委”引进家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莲池村7组流转土地打造水果基地,种植的果树培育得当,3年里长到近2米高,产出的晚熟青脆李个大、香甜可口。

“现在不用外出务工,算上基地务工收入和土地流转租金,一年有2万多元收入。”谈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带来的好处,常年在家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务工的王修全乐得合不拢嘴。 

治理水土流失,打造“金山银山”

莲池村的变化只是我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自2012年以来,我区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投入资金10826万余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0.41平方公里,分布在巫山、白鹤、南雅、南门、中和等镇乡街道,依托水保项目实施“坡改梯”,打造经果林,因地制宜发展果品产业。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风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水土流失治理要标本兼治,结合生态农业,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把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莲池村村民谭本成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外打工,去年患上慢性胃炎回家治病,发现以往的坡地整治后长满了绿油油的果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趁病情好转,便到家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干活。“我这病不能再出去打工,只能在屋里养病,重活做不了,为果树刷白、除草活路轻松,每月还有近1800元收入。” 

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群众带来了新希望。”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坚持绿色本底,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因地制宜加大封育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认真组织实施铁桥、赵家、白桥等镇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构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0万吨以上。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须标本兼治,全方面综合性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该负责人说,我区对坡耕地进行果林培育、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利用沿河、沿湖、沿库地势建立起生态屏障,以生态防护林、封育区、消落带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织密了水保工程的大网。

李辉泽告诉记者,莲池村打造的经果林给村民带来了红利,他们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思路,依托绿水青山,以“公司+旅游”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乡村旅游引来了游客,我们的土特产就好销了,致富的路子更宽了。”王修全笑着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