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全球性协议为何难达成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国际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全球性协议为何难达成

转载 2016/05/18 04:41:5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本站 13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近一两年来,一些涉及全球性利益的协议,从大宗商品的限产,到全球性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的推动,都越来越难以达成一致。远的不说,今年4月,主要产油国商谈冻结原油产量,却因各方分歧巨大致会议无果而终;几天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钢铁会议也不欢而散。一系列的事件表明,国际机构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目前似乎有所削弱。

每一项全球性的经贸协议,都涉及到参与各方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分配问题。石油冻产会议不成功,主要矛盾是责任分担不平衡。产油国都希望提振油价,但以今年1月中旬的产量标准实施冻产,无疑对以前保持高产量的国家有利,对伊朗则是不可承受之痛。布鲁塞尔钢铁会议原本想就削减钢铁产能达成协议,但美欧多个参与国事先串通一气,想把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责任和削减产能的义务全都推给中国,在这种气氛下,会议一哄而散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分化,这是当前在推动各类全球性协议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大环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应对的措施也不尽相同。中国、印度等国家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的势头,而欧元区和日本则持续处于衰退边缘,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则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从货币政策看,美联储从2013年开始,就释放信号要逐步收紧货币政策,而其他不少国家仍在减息周期中。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一方有利的政策,很可能无益于另一方,想要达成一致的步调,难度自然很大。

全球性协议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发达国家不愿意在全球性事务上承担更多的责任。有的关键性大国在承担国际责任上显得越来越“小气”,把合作发展看作是让别人“搭便车”。以贸易谈判为例,一方面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另一方面区域性贸易合作协议却很热闹。今年年初,《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正式签署,近期又有消息称《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也有望在年底谈成。有专家认为,今后有可能形成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躯干,外加TPP和TTIP的“一体两翼”格局。但这两个号称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协议,成员国大多是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参与。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世贸组织主导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为何十几年来数度搁浅的原因。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正需要各国协调政策以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在全球贸易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贸易规则更应该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避免形成区域性的壁垒。此外,规则的制定应该具有包容性和全球性,而不应该由个别国家主导。只有兼顾共同利益、推动共同发展的规则,才会真正受到欢迎。(范剑青)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